武汉中德心理研究院

疯狂给娃报班、举债买学区房……中国家长教育焦虑群像

【侨报网综合报道】最近,一篇名为《目睹美国家长“逼娃成才”的盛况后,我的内心现在慌得一批》的自媒体文章在大陆微信朋友圈刷屏。虽然该文有“贩卖”焦虑之嫌,但文章谈及的美国也存在学区房和美国家长也“逼娃成才”让中国众多家长心有戚戚焉:原来号称素质教育标杆的美国也有学区房,美国家长也要让孩子上课外辅导班。近些年,虽然官方一再强调要推进素质教育,但中国家长对孩子教育的焦虑有增无减。超前教育,校内减负校外增负,“学校越来越松,家长越来越疯”……无一不透出中国家长越来越严重的教育焦虑。

婴儿“走”进课堂

对4亿多中国家庭来说,教育是家里的头等大事,说是举国重教也并不为过。而“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则成为了很多中国家庭教育孩子的“金科玉律”。由于谁也不知道起跑线的确切位置,因此抢跑时间一再提前,3岁学英语、4岁弹钢琴已经成了很多中国孩子的“标配”。而在这场“应试教育”的赛跑中,家长正从陪练员转变成运动员。

腾讯“棱镜”报道,近日,有记者探访上海学而思托升小评测班,发现最小的孩子只有两岁多,最大的也仅四岁多。评测成绩出来后,当天建的临时家长群里,家长不自觉地开始比拼、取经、抢报课程。他们的孩子,似乎已经站到了一个征途的起点。家长等待学而思放榜时,焦虑如高考。这其实只是中国家长在孩子教育问题上热衷抢跑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从写字楼到商场,从街道到社区,大大小小的早教机构已经遍布城市的各个角落。“让孩子赢在起跑线”是家长追逐早教的源动力。据媒体报道,早教课程收费令人咋舌。一节45分钟的早教课程,收费100元(人民币,下同)至300元不等,游戏班、英语班、音乐班、亲子班……几乎班班爆满。家长要是“嫌贵”,工作人员会“振振有词”表示:“起跑线”越早越贵,教幼儿比教大学生都难!

早教之风愈演愈烈,有些早教中心最小的宝宝只有几个月大,甚至还没满月的婴儿也“走”进了课堂。“早教应该从胎教开始,准妈妈怀孕14周以后就可以进行系统胎教了。”南京一家知名早教连锁机构的工作人员透露,虽然大多数早教课程都是针对6个月以上的宝宝,但有些性急的父母还是把三四个月大的宝宝也带来听课,“来我们中心上课的宝宝年龄最小的只有28天。”

“早教效果如何我也说不清楚,但为了上好幼儿园,花再多的钱我也认了。”北京的吴女士称,她的女儿今年2岁,已经上音乐、启蒙两门早教课程半年多。她买来一年的“课程包”,每周一共4节课,每节课150元,一年全上下来要3万元。

吴女士原本也没想上早教班,但周围朋友都说,上了早教班的孩子“脑力更灵光”,幼儿园面试时成绩更好,所以就“随大流”报了名。

2017年7月,武汉市第一医院皮肤科,接诊了一位2岁半的男童东东,经确诊,东东患的是“斑秃”。据了解,这是一种跟自身免疫相关的疾病,压力过大、精神负担过重都可能致病。医生表示还从没接诊过这么小的“斑秃”患者。经反复追问,东东的妈妈坦言,为让孩子在上海上个好的幼儿园,她给不到3岁的孩子一下子报了5个培优班,学习的压力让东东成片地掉头发。东东妈妈说,“丝毫不敢懈怠,就怕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

北京家长董勤勤表示,超前学习在家长间成了一种集体焦虑,身边的家长都在让孩子学,很多原来公办幼儿园的孩子,都被送去了私立学前班,“学前班教得多,上学之后能够跟得上。”

长春一家私立学前班,没操场,教室阴暗狭小。尽管条件如此,但报名的情况却异常火热。每个班30多名学生,一些班级已经达到了前后桌子“前胸贴后背”的程度。“去年现场报名时,家长半夜开始排队,从门口排出10多米远,但还有报不上名的。”招生的周老师说。目前,学校报名表已经排到了2021年。2018年的报名人数是录取人数的三倍。周老师透露,学前班使用的教材与学校不同,但教学目标是一年下来认识2000个汉字,毕业时可以阅读简单报纸,学会100以内加减法和进退位,这已相当于小学二三年级的教学目标。

疯狂培训班

事实上,中国家长们的期望是,孩子不仅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在人生的任何时段、任何领域,他们都不能输给他人。

综合北京《法制日报》、中国青年网报道,看看中国火热的课外培训市场,就能窥见家长望子成龙的急迫心情。北京的一位妈妈带着孩子试听了某教育机构的英语课,这位妈妈送孩子学英语的意愿原本并不强烈,但看到别的孩子英语流利,唯恐落后的想法立即占了上风,不久后,她也为孩子交了几万元学费,成为这家教育机构的学员。

“前一阵子,好友的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就被同班同学‘秒成渣’。原因是同班同学一个双休日要上两小时奥数课、1小时乒乓球课、两小时英语课、两小时语文课,而她的女儿只是学学钢琴跳跳舞,顺便在线和外教聊聊天。”上海的黄小玲说,“我只能劝她淡定,然而,这淡定又谈何容易。反正我不能让我的孩子‘被秒’。不可否认,像我好友这样‘被焦虑’的家长不在少数,而疯狂给孩子报各种培训班的家长才是现在的主流”。

去年底,一篇名为《疯狂的黄庄》自媒体文章刷爆了朋友圈,文章称,人们常说,北京教育看海淀,海淀教育看黄庄。这里驻扎着新东方、学而思、立思辰、高思等数十家机构,上百间教室,几百张课桌。一个孩子就算不去公立校,也可以在这栋20层大楼里完成K-12阶段的全部课程。在这里,很难找到一个不焦虑的妈妈。为能尽早被名校“点招”,很多家长在小学一二年级甚至幼儿园就把孩子送去学奥数,因为这是名校招生的主要依据。以此类推,奥赛成绩同样也是高校自招的敲门砖。于是,少数人的游戏变成了大面积的疯狂。

面对激烈的竞争,机构的常规课程已经不能给家长们带来安全感,他们选择了自己组班,俗称“攒班”。家长们疯狂地追逐名师、牛师,本校的、高中的、机构的、甚至是外区县的,只要是名师就有神通广大的家长能请来,能攒成一个十几人的小班。一个数学名师的课时费大约是3小时8000元,对于他们来说,一年几百万收入并不稀奇。

家长给孩子近乎疯狂地报各种各种课外培训班,除了耗费大量的时间之外,更是财力的比拼。

去年8月,一篇《我半年工资,养不起一个暑假里的孩子》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刷屏,引发众多家长的热议。数学课200元一节、新概念英语2000多元一期、钢琴课450元一节……各种培训班被家长无奈地称为“碎钞机”。

据南京《扬子晚报》报道,南京初中生小M(化名)去年暑假没有哪天是闲着的。通常上午上7年级数学复习课,下午上8年级数学预习课,8月份还有一轮数学课。小M上的数学课,价格不便宜。比如7年级的复习课就要260元一节,一期上20多天。8年级的预习课1800元,钢琴课450元一节……粗粗估算,父母一年仅补课就要花掉数万元。因为补课密集,原本计划好的出国游也“缩水”成周边游。

举债买学区房

除了给孩子疯狂报班之外,购买学区房则是家长为孩子教育砸下重金的另外一个领域。

北京《财经》杂志报道,“你看,这栋楼距离北京朝阳区的直线距离,恐怕只有150米。”张良(化名)指着窗外街道的另一边说,“但这里是东城区。”张良拿到这套每平方米5万元,总价300万元的小房子时,该社区的房子挂牌价已经超过每平方米8万元,女儿刚开始上幼儿园。

买学区房时,妻子不大同意,她觉得既然都在北京,朝阳区和东城区的教育水平,没有大家想象的差距那么大。但女同事一句话就说服了自孩子一出生就在焦虑她以后上学问题的张良,“现在社会变动期还没完成,阶层通道没有完全关闭,我们的孩子还有机会。”

张良和妻子都曾是“县城少年”,两个人之间的差异也在印证教育的作用,张良读的是地方普通专科学校,在北京打拼15年,依然没有北京户口,妻子名校研究生毕业后即落户北京。

如果说他们是第一代“移民”,那么孩子一出生便拥有的北京户口,起点便不同,这也意味着未来的路刚刚开始。

张良把2006年在北京买的第一套房子抵押给银行,并办理“个人消费贷款”60万元,还“掏空”自己和父母的积蓄60万元,又跟朋友借了60万元,作为首付款并办理了第二套房子的按揭贷款。

单位所在的行业整体不景气,这两年张良的收入不升反降,去年全年薪资收入比4年前缩水至少3/4,现在他每月仅银行的还款,就占家庭月收入的40%多。“孩子以后就近入学的小学,其实也不算东城区的好学校,主要是初中还可以,现在买学区房看小学只是第一步,初中更重要。”对张良来说,向东城区前进的150米使他的焦虑稍有缓解。

相比张良,北京的一些“土著”(北京本地人)为了孩子更是上演现代版的“孟母三迁”。

在北京海淀黄庄某教育培训机构工作的王女士,家在北京西城区,女儿从小参加数学竞赛。小学一二年级她自己给孩子辅导数学,刷历年真题,也经常拿一、二等奖,但是到三年级开始不行了。“我们四年级开始跑到黄庄上奥数。每周二晚上18时到21时上课,坐19站地铁,一个半小时路程,回到家都快23时了。”2017年,王女士的孩子到黄庄上中学。一开始她和孩子还经常坐地铁回家,有时上课晚了就在学校旁边开个房凑合一晚上。后来为了减少来回奔波,花620万在海淀南路买了一套60多平的房,单价每平米9.7万元。

海淀南路上大多是上世纪80年代的筒子楼,拥挤、老旧、紧邻马路,没有小区环境。但是为了孩子上学,很多和王女士类似的家长不得不在这里和孩子一起凑合6年,其中不乏位高权重者。这就是新时代的“孟母三迁”。

当地租金也是“海鲜价”。前一年还是8000元的两居室,到下一个暑假已报价1.2万了。装修好一点、离学校近一点的3居室甚至报到两万多,租房群里有些家长自嘲,再这样涨下去要报警了。

中国家长愿把四成收入花在教育上

去年9月,智课教育联合新浪教育在北京举办2018首届国际教育家长汇,独家发布并解读了《中国家长教育焦虑指数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家长教育焦虑指数为67点(满分100点),整体处于比较焦虑状态。

北京光明网报道,据了解,该报告调研历时15天,面向70到90后家长人群,收集有效问卷3205份,围绕社会环境、教育资源、家庭关系及父母成长等四个影响中国家长教育焦虑的维度展开。在四个维度中,社会环境因素引发的中国家长教育焦虑程度最高,学习成绩、校园安全、手机上瘾、学区房等问题成焦虑爆发点。报告发现,超半数家长受到学区房影响感到焦虑,“90后”家长已开始为孩子教育“未雨绸缪”;隔代教育焦虑问题凸显,“80后”“二胎”焦虑处于较高水平;同时,75%家长为自身发展感到高度焦虑。

报告还指出,近半家长可接受的教育花销为家庭收入的40%,在性别对比上,中国妈妈比爸爸在孩子教育上投入更多精力,且妈妈更愿意为孩子教育支付更高费用;近七成家长认可课外培训,45%家长看好“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模式;九成家长认为软实力比分数重要,关注孩子综合能力培养;3至6岁被认为是最适合开始学习英语的年纪,18至22岁则是最受支持的出国年纪。

智课教育合伙人高燕表示,“解决家庭教育焦虑的核心是要把孩子还原为拥有独立人格的人。因此非常重要的是家长要暂时把眼光从孩子身上转移到自己身上,改变我们看待孩子的视角和态度,从理念和能力上持续地成长自己,才能更好地“行不言之教”去积极地影响孩子。高燕说,“面对孩子,家长需要认识孩子独有的特点,接受孩子的不完美,尊重孩子独立的想法,支持孩子合理的决定,欣赏孩子努力的成果,呵护孩子敏感的心灵。”(完)

中德资讯
BULLETIN BOARD
12345···179下一页
共179页到第 确定